精选顶级区块链游戏娱乐平台,支持USDT、比特币等数字资产支付。畅玩去中心化游戏平台,体验公平透明的区块链游戏应用。立即加入,探索丰富的USDT支付游戏平台,享受安全便捷的加密货币娱乐!湖北竹山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生态、产业与民生的协同共进中,奏响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华美乐章,为服务建成支点贡献坚实的竹山力量。
生态环境数据有力印证了这份“绿色成绩单”。上半年,竹山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效显著。全县市控及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高达100%,堵河干流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空气环境优良率达93.9%,位居全省前茅。
去年以来,竹山县的观鸟爱好者在堵河沿岸先后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鸺鹠、绿头鸭、白骨顶鸡、䴙䴘、鸳鸯。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以及有着“鸟中小凤凰”美誉的红腹锦鸡,也成为竹山的“常客”。
为提升水质,竹山县先后印发《竹山县2025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全县河湖保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层层压实责任;完成对堵河干流52个入河排污口的全面整治;12个重点支沟治理通过复核验收。同时,排查了79.54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对5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升级;创建15个垃圾分类达标村,新增200套垃圾分类设施,实现乡镇污水处理收集率100%。
在国土绿化工作中,竹山县按照“补齐行道树、种满山,树分田间道、花开房前坡”思路,今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9.92万亩,打造国土绿化、美化、经济化示范样板8000多亩,建设骨干苗圃1100多亩,在道路沿线万株,实施林相季相改造2731亩。
为打造洁净竹山,当地常态化开展卫生大扫除、河道库面大清理、垃圾清运大提升、重点区域大整治、洁净村居大评比行动。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集中河道净化整治行动500余次,清除弃渣弃土10余万立方米,清理垃圾1500余吨,清理后的河道干干净净;全县17个乡镇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0余吨,整治卫生死角3000余处,乡村环境更加整洁有序;2000余个分类垃圾箱的投放,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
在志愿服务层面,全县共成立302支堵河护水先锋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50余次、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30余场。通过实施“定人、定段、定责”机制,将58个重点村的库岸线、河流、支沟分段划片,划出党员护水示范岗290个、责任区213个;推行“1+N”党员联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巡河护河、植绿护绿、水上清漂等活动。
“我们将紧紧围绕十堰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这一中心,聚焦城镇污水全域收集、农村污水全域治理、生活垃圾全域分类收集焚烧、考核断面全域优良的目标,全面提升全域净水质、提气质、优土质的能力与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竹山分局局长王保森满怀信心地表示。
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落地见效,如今的竹山焕发出蓬勃的生态活力:漫步堵河两岸,只见碧波荡漾,白鹭翩跹;登高远眺,满目苍翠,一幅山水秀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铺就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在竹山县,生态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更让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去年5月1日,竹山县桃花源街区正式开街,当日便吸引10万游客到访,带动周边景区游客量近30万人次。一年多来,竹山县以桃花源街区为重要节点精心打造旅游路线,将武陵峡・桃花源、九女峰、圣水湖、木鱼湖、南门老街、女娲山等景点串联成线,推动县域生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我们将持续推进‘绿满竹山’‘花开庸城’行动,让‘桃林遍布、繁花似锦、香飘庸城、硕果累累’成为竹山独具特色的名片。”竹山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以文旅‘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竹山县还将积极融入‘神武峡’文旅走廊,打响‘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品牌。”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上半年,竹山县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22%,文旅产业正逐步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竹山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当地依托这一地理特征,坚持向山要产业、向林要空间,在林下经济发展领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去年以来,竹山县在九华山、白玉垭、深河、天堂4个国有林场发力,打造了以淫羊藿、黄精等中药材为主的1万亩林下种植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该县充分发挥47.6万亩竹林资源优势,培育5家竹笋加工企业,年产笋类制品达3万吨。其中,“竹山竹笋”系列产品凭借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竹山还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并创新盘活国储林交易,完成国储林流转面积1.61万亩,成交额达1687.43万元,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交易的新路径。
目前,全县集体林权确权发证面积达398.7万亩,规范流转51.7万亩,林下经营面积达118.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6%。从山上郁郁葱葱的天然林,到山腰生机勃勃的经济林,再到山下硕果累累的基本农田,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画卷在竹山大地徐徐展开。
此外,竹山县凭借“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等多张名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茶、食用菌、高山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成为绿色富民的典范,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30万亩,干茶产量1.6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食用菌产量达5万吨,产值21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畜牧业产值25.76亿元;中药材产量3万吨,产值5.2亿元;水果基地面积1.57万亩、产量7300余吨,产值0.74亿元。
烈日炎炎下,十堰首个抽蓄能源项目——潘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厂房主体施工有条不紊推进,工人们挥汗如雨赶工期。据悉,该项目装机容量29.8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8亿千瓦时,预计2026年11月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为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竹山县打出绿色能源牌,朝着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奋力进发。目前,全县已建成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座大中型水电站。天池岭抽水蓄能项目蓄势待发,官渡镇桃园抽水蓄能、深河乡龚家湾抽水蓄能、霍河混抽3个项目已成功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全县累计建成光伏电站55座,当前正积极谋划屋顶光伏、地面光伏、水面光伏项目开发,持续拓宽新能源应用版图。
从生态旅游到特色农业,从林下经济到新能源产业,竹山县以生态为笔,以产业为墨,不断书写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竹山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生态红利切实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福祉。
夏末秋初,漫步竹山县城关镇北门沟片区,只见路面干净整洁,两旁植被高低错落、相互映衬,奇石、亭榭等景观小品穿插分布,停车场与网球场则规划得井然有序。
据当地居民介绍,这里曾经是一条狭长低洼的臭水沟,过往行人无不掩鼻疾走。2024年,竹山县委、县政府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对北门沟片区实施大规模改造升级,一座集生态涵养与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公园由此落成。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前来跑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的居民络绎不绝。
同样的焕新故事在该县城关镇南门洞片区悄然上演。作为竹山岁月变迁的见证者,这一片区在2024年迎来新生——竹山县启动南门洞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不仅修复了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南门,还仿建了南宋庆元年间的登爽亭。片区内的道路、绿化、照明等配套设施同步完善,并于今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县城又一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两年来,该县还将竹山老街改造列为重大民生工程,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并通过实施“五创”行动助力美丽小区建设。如今,改造后的竹山老街颜值与价值兼具,仿古建筑与时尚街区相互辉映,街上特色店铺林立,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琳琅满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消费。
漫步竹山城乡,生态惠民景象随处可见:河流清澈见底,群山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沁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落整洁干净,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生态惠民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上,更凸显于群众收入的稳步增长中。“仅开街当日,我们店的营业额就突破万元。”在竹山老街经营餐饮生意的储氏兄弟谈及老街改造成效,难掩喜悦之情。
此外,竹山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县域景区运营、商圈活力提升、餐饮服务升级、酒店住宿扩容等关联领域注入生机。数据显示,上半年,竹山县批零住餐营业额同比增长17%,排名跃升至全市第三,绿松石、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6%,尽显强劲市场活力。文旅产业的持续火热,不仅直接拉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兴旺,更以其强大的辐射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8月初,在深河乡双湾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村民李艳琴娴熟地采摘香菇。“我每天能挣120元,年收入3万到4万元。”李艳琴坦言,这份稳定收入让生活更有保障。据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旺季时,基地会雇用60多名工人,年劳务支出超150万元。这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构建起稳定的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一系列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生态富民成效愈发显著。上半年,竹山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4%,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向继华)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